4月6日信息,從小米官宣造車到首車正式上市并成為大爆款、大搶手,僅僅過去了三年期間,三年期間從0到1,這相對是十分高的效率。
這樣的速度和銷量也著實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到震驚不已,同時也納悶十分,今天,上汽智己CEO劉濤發微博稱:
小米汽車速度確實是快,三年就從平臺開局干出了第一輛整車,從原生平臺開局做研發,2-3年期間紛簡約雜的整車和零部件實驗和驗證方案,隨意怎樣提升仿佛也不夠排啊,誰知道是怎樣做到的如此高效和高速的?
關于這個疑問,評論區是七嘴八舌,有博主示意:這就是中國產業鏈的力氣,配套完全,工程師儲藏完善,選對幾個技術主要人物,有足夠的估算,3年出車不算快。
還有網友稱:只需有短缺的資金和人才,期間不是疑問,關于小米來說這是第一輛車,然而關于小米汽車的工程師來說,這或者是他們造的第不知道多少輛車了。
也有觀念從傳統車廠和小米的區別啟動了解釋:傳統車企和互聯車企的區別就是,小米只須要整合這環球上最有性價比的產業鏈,而傳統個個強調自主開發和外圍技術,而小米外圍是車機和生態系統。
你感覺小米3年造車期間終究快不快?其余車企可以復現這種速度嗎?
小米造車會議紀要曝光:3年推出首款車型,具備L3級能力?
小米造車官宣前,內部人士對其矢口否認。隨著3月30日小米發布會上造車消息正式官宣后,關于小米造車的各種細節開始不斷浮出水面。近日,一品 汽車 得到一份小米造車的“會議紀要”,相關人士稱,這是小米團隊在與投資機構就 汽車 行業調研時的問答內容。
通過這份“會議紀要”,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對 汽車 更多的思考,同時也感受到小米造車的很多規劃也僅僅停留在“PPT”階段。
在3月30日的發布會上,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說了很多進軍 汽車 圈的理由,其中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米粉。甚至他還講述了一個細節,即有粉絲希望能開上小米的 汽車 環游世界。為此,雷軍的團隊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改裝”了一輛智能出行空間。
但是我們在這份“會議紀要”中看到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為什么造車?
1)市場的機會,是手機市場的十倍(十萬億)
2)滲透率和市場集中度低,增長的潛力很大
3)智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全景智能生活
(注:本文藍色字體為“會議紀要”原文)
但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米粉”的規模和力量顯然不容忽視。所以,在小米 汽車 業務中,造車也是為了滿足“米粉”全景智能生活的一種場景。
當小米宣布造車的時候,很多人猜測將來的“小米 汽車 ”會是更加偏向于經濟型的智能電動車,但是具體產品定位、生產布局、品牌名稱等都還是未知數。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小米團隊并未給出明確規劃,甚至一個框架性規劃都沒有。
汽車 的定位和時間點上的規劃?
1)今年1月15號開始認真研究可行性,充分的論證,但還需要很多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計劃和產品規劃,以及產品的布局。
2)我們可能比純電車的對手晚了一些,但是我們會盡力趕上,哪一類的產品現在還沒有定論,哪種方法去做還是要等更成熟的時候去分享。
3)我們認為電動 汽車 是未來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終端,這和智能手機 AIOT的戰略是非常吻合的,我們會從這方面去思考產品定義。當然這也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產品來滿足下一代人對智能 汽車 的需求,還是需要長時間的打磨,肯定不是一款ODM的產品,我們需要重新去定義未來消費者需要的一些內容。
生產方面是自己造還是代工?
1)未來我們會做更多的調研,還沒法匯報給大家。產品的規劃是特別復雜的事情,我們需要全力研究才能決定。
2)現在是不是有了一些雛形的東西跟大家分享?
我們訪問和考察了整個電動車行業里面的優秀企業,我們正在找出一個最合適模式的路途之中,真的沒有到我們能夠跟大家報告我們能怎么做的階段。
在發布后,雷軍接受了央視的采訪,其中提到將來“小米 汽車 ”的品牌名稱時表示,“還有足夠時間來決定”。但是不經意間透露了首款產品的“上市時間”,因為其提到“做一輛車的周期比較長,電動車可能快一點也需要三年時間”。
其實,按照行業規律,目前研發一輛 汽車 大約都在24個月左右。考慮到小米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研發團隊,用時應該會更長,如果能用3年時間推出首輛車型,已經算很高效了。以頭部幾家造車新勢力為例,蔚來 汽車 成立于2014年11月,2017年12月首款車ES8S上市,期間用了3年時間;小鵬 汽車 成立于2014年中,首款車型大規模交付車型上市在2018年12月,期間用時4年多;理想 汽車 成立于2015年7月,首款車型理想ONE在2019年4月,期間用時近4年。
在評估中,哪些是潛在的最大風險?
1)所有的風險都是比較實在的,我也沒仔細想過哪個更大,在綜合評估之下,也是跟手機有一些不一樣,復雜程度很大。
2)什么是最大的挑戰,第一最重要的事情,組建最優秀的團隊,我們能否迅速地吸引和集合一批電動車領域的人才,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風險;第二,做智能手機,即使100萬臺的庫存可能幾個倉庫就搞定了,但是有車了之后,僅20萬輛車就是很大挑戰, 汽車 和手機在庫存和供應鏈方面都不一樣。
雖然目前尚未給出產品定位,但是作為一輛智能 汽車 很多人都關系其自動駕駛級別。根據此次“會議紀要”內容:
我們的車是做車還是智能駕駛呢?
1)我們想了很久,最后定了這個版本(公告)是智能電動車。我們的第一輛車可能沒有達到全智能駕駛的階段,那么未來是不是所有的車都是智能駕駛,路還是很漫長。
2)達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不會等到那一天才推出產品,我們會跟著智能 汽車 的發展歷程來逐步推出產品。
從上述對話不難看出,在自動駕駛方面小米不會采取激進的策略,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將會是切入點,甚至主打車型很可能會是L2+級水平。
眾所周知,雷軍和他的順為資本此前已經投資了蔚來 汽車 、小鵬 汽車 以及相關智能 汽車 產業鏈環節。在雷軍宣布造車后,小鵬 汽車 董事長何小鵬也發朋友圈進行了祝福:我們要為勇敢者鼓掌,無論結果如何,當越來越多人這樣之時,世界才會更燦爛!
其實,在小米團隊和雷軍看來,這些都將是小米造車的“盟友”,小米加入造車隊伍更多是與大家一起“把餅做大,而不是去搶生意”。
總投了小鵬和蔚來,會不會相互競爭呢?他的時間怎么分配?
1)我們問雷總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會說這幾個人都是他的好朋友?,F在的電車滲透率還只是10%,大家現在要把餅做大,而不是去搶生意,他們也都很支持雷總做車。
而且在小米團隊看來,小米進入這個賽道比其它造車新勢力更有優勢:
1)很明顯的就是人才的積累和優勢,我們有近三萬名員工,基本都是軟件工程師,除了電池、底盤、電機以外,(智能 汽車 )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軟件,這就體現出來我們的優勢。我們有很多的軟件和AI領域的工程師,現有條件下再去吸引 汽車 領域的人才,來補充團隊,這是我們的優勢。
2)我們積累的東西很多,實際上我們做云服務、互聯網服務,很多軟件的架構和技術上的東西是相通的,技術上是可以復用的。
3)我們的規模也是優勢,我們對產品的理解,十年來打造出來的能力,作為一個新的造車企業來講,是一個從頭搭建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比較好的能力和基礎。
寫在最后:
很多人將 汽車 比作“馬拉松”。在這場長跑中,剛剛跨過“知天命”之年的雷軍進入到 汽車 行業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期限——10年。根據《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 汽車 新車銷售量達到 汽車 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約600萬輛規模)。有人預計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 汽車 占比將達到50%規模(按年銷量3000萬輛計,即1500萬輛規模)。而去年,我國新能源 汽車 產銷只有130萬輛規模。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10年時間,將是中國新能源 汽車 發展最熱的10年。雷軍帶領小米可謂殺入了一條廣闊賽道,但能否跑贏,未知數太多。如果說小米手機通過10年努力,成就了銷量前三算是一種成功,顯然 汽車 需要更多的10年。
小米造車,看似雄心壯志背后的無奈之舉
1987年,18歲的青年雷軍手握清華北大的兩張入場桊,卻選擇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2007年,38歲的中年雷軍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卻從金山辭去CEO職務,
2010年,41歲的雷軍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卻冒著巨大風險成立了小米公司。
2021年,52歲的雷軍公司市值已經達到6665億元,卻宣布未來10年來投資100億美元制造 汽車 。
可以說,雷軍似乎已經觸碰到了一個普通人能夠觸摸到的天花板。每當已經可以“當個安樂公享盡榮華富貴之時”,雷軍總是把自己的籌碼全部壓上,為了理想和目標開展新一輪的冒險。
本次小米發布會,雷軍罕見地分了兩場,以致米粉措手不及。在次日的第二場會上,雷軍語氣悲壯, “這是小米 歷史 上最重大的決定” ,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愿意押上人生積累的所有戰績和聲譽” 。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不成功便成仁之勢,以致大家忽視了發布的近20項的新品。
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在投資上就越偏向保守,是什么“逼得”雷軍破釜沉舟?
2011年,小米在北京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機,一款和三星旗艦配置相同、和蘋果外觀相似、價格僅為1999元的小米1完成了市場上的“通殺”。特別是在年輕人的群體,搶小米的熱度和難度不亞于今年的搶茅臺。搶到后立即轉手可以為帶來一筆錯的收益。
從此, 饑餓營銷 與 低價、高配 成為了小米的標簽。
然而, 成也低價,敗也低價。
蘋果 憑借著 系統優勢 和 客戶粘性 占領手機市場 6成以上的利潤 , 華為 憑借著 品牌效應 占領 高端安卓市場 , OPPO、VIVO 憑借著廣告、線下店占領 中低端安卓市場。
雖然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的一直名列前茅,但利潤率始終不高, 小米手機最近兩年的硬件業務綜合利潤率不足1% 。為此,小米成立了低端的紅米品牌,著力將小米打造成安卓機皇,以提升利潤空間,從2999到3999,再到到現在的6千元以上價位,小米每年以一千元的臺階試探著市場反應,緩步登上了高端區間。
與此同時,小米努力將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打造成收入的另一支柱。2019年年會上,雷軍宣布“手機+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雙引擎戰略,稱“這就是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后又升級為“手機 AIoT”。但如今IoT增速也大幅下降,2020年該項業務的營收增幅同比下降33.1%。
2020年財報發布后,小米股價一度大跌8%,最終報收于23.9港元,股價下跌4.4%,市值蒸發277.21億港元。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 小米急需要講好一個新故事 來向資本市場 證明自己的潛力 。
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經嗅到了車聯網時代的投資機會,當時小米就注資了地圖廠商凱雷德;2015年,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造車新勢力蔚來 汽車 。在蔚來 汽車 上市成功嘗到甜頭后,順為資本再度投資了小鵬 汽車 。2020年4月,小米又投資了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梢哉f, 小米很早就進入了 汽車 投資領域,但投資企業和自己投資畢竟不同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 汽車 新車銷售量達到 汽車 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如果 汽車 年銷售總量是2500萬輛, 20%的比例是500萬輛 。相較新能源 汽車 在2020年136.7萬輛的銷量, 市場機會明顯 。
汽車 工業有 系統復雜、投資大、周期長 等特點,極度依賴前期的現金輸血,一旦資金緊缺極可能功虧一簣,中途翻車。從公司成立到第一批產品交付, 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市場上留給小米的時間還多嗎?
國內新勢力造車品牌有 理想、蔚來、小鵬、哪吒 等后起之秀,還有 上汽、北汽、廣汽 等財大氣粗的國企老大哥,尚且還有 國外品牌 虎視眈眈。
2018年之后,中國的 汽車 行業銷量增速達到了頂峰,之后已經連續幾年增速放緩,對一線城市來說,私家車的便捷性并沒有公共交通和共享 汽車 便利。
小米生產出來后,如何確保銷量?
蔚來4年燒掉約220億元,僅2019年便虧損113億元。2020年,小米集團的 凈利潤是130億元 。小米的錢,能燒多久?
發布會上,雷軍一度哽咽,員工激動無比,股市也在當天上漲2.2%,股價報25.6港元。
資本不相信眼淚,資本只為實力買單。
智能新體驗 專訪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正在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各大車企之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在如今技術為王的時代,只有帶來更前衛、更智能以及更有駕控樂趣的車型才能被市場接納。近日,智己汽車舉辦了“新世界智能原點發布會”探討構建新世界汽車智能的全新標準。而作為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通過線上形式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Q:之前智己L7是定位駕控,現在又轉向智能化方向,定位上是否會出現模糊?
A:其實完全不是調轉方向,回顧智己項目出發的三大初心,分別是:
第一、相比燃油車,電動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駕控升維的體驗;
第二、深度的智能化讓智能場景化水平突破了原來所有的想象;
第三、隨著人均GDP超過一萬美金,消費升級、審美升級在中國的各個消費行業發生非常明顯的變化,汽車行業也不例外,中國消費者對于消費升級、審美升級的需求在過去兩年的市場表現當中,會被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電動化和智能化,是一個好的智能電動車不可或缺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智己在天馬山證明了新世界駕控旗艦的產品定位,但深度智能化也必須要成為一個好的智能電動車的另外一面,兩者完全不沖突。
隨著時代發展,智能電動車在動力和智能化方面的打通和融合,也會帶來全新的體驗。超跑模式擁有特別強的動力性、特別好的操控性,同時要把智艙內聽覺的、觸覺的、體感的甚至將來還有一些嗅覺的體驗,向用戶提供在動力駕控之上,融合智能化的沉浸式體驗。
電動化和智能化兩個方向并不矛盾,智己希望做的是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帶給用戶全新的、最頂尖的體驗。
Q:智己汽車展示的在智能駕駛方面的配置跟功能,請問智己汽車提出的智能汽車五大標準,為什么是從這五個方面來考慮?之前有沒有考慮過其它方面的這些配置呢?
A:智能汽車的五大標準會成為未來智能電動車發展非常明確的方向,智能化思考的面和想象空間非常廣泛,功能表現非常多元。
第一個是智能駕駛,這是一個底層邏輯。智能駕駛是汽油車或者汽車發明136年以來,對汽車的體驗方面最革命性的一次顛覆,所占的權重在五大維度當中是最重的,是智能電動車區別于傳統汽車最根本、最核心、最標志性的改變,在體驗上是非常顛覆性的、標志性的。
通過數據驅動的算法和流程閉環自動化的飛輪迭代,最大限度的解放原來傳統車用戶花在駕駛這件事情上的精力和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前提下,在云和端一體化的考量方面,整車深度智能化會帶來全新的體驗,場景智能和汽車移動社交也將隨之而來。智己汽車從L7開始會具備非常強的場景智能、持續進化能力,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場景體驗的想象空間。汽車作為超大號智能終端,算力角度已經遠遠超過智能手機,存儲能力、通訊能力、續航能力等,使得智能汽車天然具備一種沉浸式體驗的產品技術和基礎。數據驅動可以像IMAD更加像人,數據包的下發可以讓我們享受更多的體驗,把更有價值的數據通過數據工廠進行功能的優化,再反饋給用戶,通過數據權益計劃來兌換實現持續升級。
汽車在行駛的過程,是一個相對社交的空白點或者盲點,這個過程中的社交需求會成為智能汽車一個非常重要的訴求,而汽車是5G時代深度社交的完美載體。
持續進化能力方面,在打造智己L7與iO原點架構的過程當中,它的硬件與軟件本身帶寬我們預留的非常足,我們的軟件可以進化,硬件方面也預留了足夠的升級空間,并且在同步探索其他方面的硬件升級可能性。在未來的智能電動車時代,技術迭代飛快,必須硬件和軟件協同升級,才能帶來最佳的體驗。
Q: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L4 還是遙不可攀的一個高峰,在L2-L3的階段,智己的發展路線是怎樣的?
A:L4級別的高階自動駕駛將會很快到來,上汽集團與智己汽車已有相關技術前瞻性技術儲備。當前,我們用L4級自動駕駛訓練而來的算法技術賦能智己IM AD,去實現L2.99級的輔助駕駛功能。
交付即可以體驗到16項基礎輔助駕駛,6月18號,C端交付就可體驗高起點的駕駛輔助功能,而不需要用戶經過漫長的等待。并且基礎輔助功能就已經擁有第一梯隊驚艷表現??胺Q“交付即體驗”、“出道即驚艷”;
預計今年三季度起,將逐步推送高速高架場景NOA以及高精度自動泊車、信任增強等更多高階智駕功能;
對于“更像人”的智駕體驗我們傾注了更多思考。比如信任增強,可以構建人車深度交流,清晰感知功能邊界,知道何時該接管而不是創造驚嚇,這方面能力我們將通過OTA后續提供;細節體驗也有亮點,例如智己L7所獨有的應用場景,WLC高精度自動泊車,融合無線充電功能,通過視覺能力和APA能力,能夠為選裝無線充電車型實現一鍵高精度的泊車對位,充分發揮無線充電的功率能力,這是我們對用戶的更多考量;我們還將充分利用39寸的超寬場景橫屏,創造“空中領航”這種實用領航模式,打造沉浸式體驗,未來會通過OTA方式來提供。“更像人”打造出智己IM AD差異化,也給用戶提供全新的體驗。未來,憑借云上數據工廠和可升級智駕硬件帶來的持續進化能力,IM AD的最終目標是進入全球智能駕駛第一梯隊。
從多家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