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評級近日發布一份報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了詳細分析。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對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這主要得益于國內強勁的新能源汽車需求和政策支持以及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價值鏈領先地位的推動。
穆迪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何卓榮表示,根據他們的基礎情景預測,2030年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對中國的名義GDP貢獻率將升至4.5%-5.0%。該預測基于以下因素:國內市場對新能源汽車需求和充電設施投資持續增長,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制造領域的成本優勢,以及一系列扶持該行業及相關行業的公共政策。
穆迪評級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這份報告的發布,對于鼓勵國內企業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擴大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報告也為***部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有助于制定更加全面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預見2023:《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團()、蔚來-SW()、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廣汽集團()、比亞迪()等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退坡,競爭加劇
隨著我國新能源政策補貼退市,市場進入轉型階段,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趨勢如下:
2、202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444萬輛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保持快速增長,2021-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預計到202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444萬輛。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新能源汽車成為穩定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新能源汽車成為穩定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盡管疫情反復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盡管芯片供應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但2021年汽車行業依然表現強勁,國內汽車銷量2627.5萬輛,同比增長3.8%,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下降的趨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突破350萬輛,市場份額提升至13.4%。
一直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根本”的比亞迪在2021年也表現出色,全年乘用車銷量輛,同比增長75.4%。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593,745輛,同比增長231.6%。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面對能源危機和挑戰的創新突破,也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自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純電動驅動戰略定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轉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世界汽車工業的代表。
概括地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經歷了政策引導、終端補貼推動、“雙積分”引導的階段。 2021年的情況表明,消費者積極購車,形成市場驅動作用。這也是擁有優秀產品和品牌的比亞迪在過去的一年里能夠大踏步前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乘用車領域,比亞迪多款車型聯手發力,尤其是“漢”作為國內中大型轎車的代表車型,憑借其在性能、配置、工藝和材料;海豚是比亞迪e平臺3.0旗下首款車型,也是比亞迪海洋系列的代表車型之一,完美體現了安全、續航、智能、設計的造車理念。
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積極推進“7+4”戰略,致力于打造全球商用車領先品牌。新一代物流車及重卡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快速推廣;全球第7萬輛純電動客車代表“中國制造”,成為綠色交通、綠色物流的中堅力量。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始終與電池創新技術密切相關,安全性與電池壽命的平衡長期困擾著產品力的提升。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推出,重新定義了電動汽車新的安全標準,有效減少冗余模塊,實現更高的電池組體積利用率,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2022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極其關鍵的一年,雖然經濟面臨需求萎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等三重壓力,但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加速變革、乘勢而上的新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正以巨大能量爆發,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向所有比亞迪夢想家、家人和社會各界朋友致以新春祝福,并特別強調:行業越是在高位增長,速度越快,越要保持清醒,穩中求進,綜合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堅持用科技創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海洋的向往。
以下是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新春祝辭:
大家好!
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謹代表比亞迪向全體員工、家屬、社會各界朋友致以良好的祝愿和誠摯的問候。
2021年,隨著世界百年變遷和汽車百年變革的加速演變,以及“雙碳”目標的疊加,比亞迪經過27年的堅持,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汽車四大產業、軌道交通能源、新能源、電子等均取得成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特別是在乘用車領域,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跨越。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比亞迪堅持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兩條腿”行走,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交付73輛乘用車全年。新能源汽車60萬輛,新能源汽車60萬輛。
在此感謝各位車主朋友選擇比亞迪、信任比亞迪。市場優美的增長曲線背后,離不開創新的技術、精準的策略和靈活的決策,更離不開全體員工的辛勤付出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2022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極為關鍵的一年。盡管經濟面臨需求萎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等三重壓力,但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汽車產業已進入加速變革、乘勢而上的新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正以巨大能量爆發,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
行業發展越快,越要保持清醒,穩中求進,統籌兼顧各種復雜因素,堅持用技術創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
比亞迪始終深謀遠慮,居安思危,務實進取。既要把握正確的戰略方向,又要在細節上做到極致,做到“達廣大,盡微細”,打造百年老店、百年品牌。
春節期間,我們許多員工堅守崗位,為建設、保生產、抗擊疫情而奮斗。還有很多海外同事在世界各地努力工作。感謝你的努力工作!
虎年新春,祝愿所有比亞迪追夢人、家人及社會各界朋友,元氣滿滿,闔家幸福!
聚焦新能源、供應鏈智能網聯,2023全國***汽車人劃重點
過去的2022年,中國汽車行業飽經風霜,疫情反復導致經銷商線下活動無法開展,供應鏈危機又使得車企被迫停產、減產。原材料價格上漲倒逼成本上漲,車企經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一系列危機讓行業大呼“太難了”!但在部分燃油車減征購置稅、新能源車補貼以及各地方刺激汽車消費組合拳的助推下,市場也在逆境中復蘇,產銷量連續14年穩居全球第一。
進入2023年,身處十四五規劃的第三年也是關鍵之年,社會經歷發展重回正軌,汽車行業也正迎來新一輪顛覆性變革,新的發展主題也為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汽車行業將如何發展?正在召開的全國***上,代表委員們再劃重點。
加速行業轉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雙碳”目標以及在產業加速向“新汽車”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為***代表委員們的關鍵詞。
數據顯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達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發展目標。
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市場已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行業進入全面市場驅動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續助推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也成為行業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在《關于保障新能源汽車健康協同發展的建議》中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進一由大做強仍面臨較多挑戰,包括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不均衡;電芯標準不統一、競爭加劇和缺芯貴電等導致新能源車企持續虧損,行業尚未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市場結構不合理等驅動導致行業增長動能轉弱;關鍵原材料高度依靠進口,車規級芯片等產品國產化亟待破局。
為此,朱華榮建議,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用戶補能焦慮;推動動力電池標準化,加強下一代動力電池、芯片等技術攻關;政策聚焦中端市場持續發力,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內外同步,加快推動鋰資源等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新晉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馮興亞則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但受充電樁缺口大、充電時間長等因素影響,“補電難”的短板始終難以得到有效緩解,這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增長埋下了隱患。
他認為,換電模式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之一,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但我國換電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規劃布局整體落后,換電車型研發投入較少、換電站建設成本高、電池標準規格不一、資源共享缺乏基礎等問題尚待解決。
基于此,馮興亞建議加快全國換電模式推廣的整體布局,研究出臺各類對換電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獎勵汽車企業推出換電車型、加大車電分離政策鼓勵,在國家取消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征政策后,針對換電車型免征電池部分的購置稅。
同時,由***牽頭組織企業或行業協會加速統一電池標準,并同步開展公共領域車輛換電試點,在電池規格與換電站標準上統一先行先試,推動汽車電池全面標準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則聚焦碳排放,他認為和歐盟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市場流動性不足,價格遠低于歐盟,很難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也難以引起企業對碳減排的足夠重視和長遠規劃。
為此,他建議完善碳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激活碳市場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全面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制度,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雙碳”責任。此外,他還建議加快制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
供應鏈問題難解,車企拒絕“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術、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汽車產業結構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在“新汽車”時代,芯片車規級芯片的應用需求也變得更加廣泛。
眾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車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機仍在蔓延。根據AFS數據顯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已減產約30.46萬輛汽車。AFS預計,由于芯片供應不足,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將攀升至279.89萬輛。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將目標瞄準這一領域,致力于緩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馮興亞建議大力提高國產芯片的應用率:一是從政策層面加快引導產業轉型,推動“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發及應用,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發端、應用端以及汽車消費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臺針對國產芯片全產業鏈條的鼓勵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車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車芯片應用保障機制、完善細分領域技術規范和測試標準。
朱華榮則建議,基于市場化機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業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速推動下一代電池和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技術發展。
不僅如此,在供應鏈端,原材料價格瘋漲,也成為遏制汽車行業發展的另一大癥結所在。
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提出,鋰電池產業作為新能源領域核心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進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鋰電池產業的發展主要受到上游資源不足、產業內無序競爭等方面的限制。
為此,劉靜瑜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對鋰電池產業實行“全行業一盤棋”的引導與管理,加快構建我國鋰電池產業有序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的競爭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則建議,開展動力電池護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強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還提到,需加快推動電力核算規則與全球接軌。
聚焦數據安全,為智能汽車保駕護航
智能汽車產業的競爭中,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進入智能化階段,已成為業內共識。有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預計會超過30%,而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將達到50%。
在談到下半場汽車行業如何發展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雖然智能網聯汽車決定下半場勝負的判斷已成為行業的共識,但如何為汽車行業加快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如何確定好技術路線,錨定目標,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基于此,今年***期間也有多位代表委員為智能汽車的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近年來國家及地方***陸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發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進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應法律法規仍需進一步完善,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網聯汽車法律體系,合力邁向中國自動駕駛“智高點”。
為此,何小鵬建議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加快相關標準、技術規范要求落地。此外,他還建議制定自動駕駛汽車保險綱領性規劃;鼓勵部分地區開展自動駕駛保險創新先行先試;鼓勵自動駕駛汽車企業參與保險產品創新。
馮興亞也認為,現階段我國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缺乏具體法律法規的支持與規范,建議將自動駕駛汽車立法納入下一個五年立法規劃,探索制定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專項法律。
不僅如此,在智能汽車日益的普及的當下,如何保證數據安全以及消費者合法權益已成為當務之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目前國家已發布若干汽車相關的數據安全推薦性國家標準,規范了網約車服務及汽車數據采集等部分場景要求,尚無法覆蓋到研產供銷全業務領域。
為此,他建議由主管部門牽頭,定義汽車數據分類分級規則,加快制定圍繞汽車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兩條主線的數據安全標準,指導產業發展。同時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認證制度、數據安全評級及公示制度,提升行業透明度與可信度。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也認為,中國乘用車行業每年突破1000萬輛,對車輛安全性能及用車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極大要求,建議工信部牽頭完善車輛安全技術標準,制定出符合中國交通特點的評價體系,梳理汽車網絡安全評價與驗收標準。
推動車企走出去,穩定汽車消費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格外重要。進入2023年,受補貼退出、消費提前透支、春節假期等影響,汽車市場未迎來開門紅,為了提振汽車銷量,多地陸續推出促銷政策,加大汽車消費潛力釋放力度。
雖然行業內普遍認為,今年車市將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良好走勢,最終實現正增長,但穩定汽車消費仍然是現階段的熱門話題之一。
馮興亞指出,進入2023年以來,我國汽車消費整體疲軟,補貼及減稅政策大面積退坡,消費者對大宗商品的消費欲望尚未恢復。我國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二手車流通和報廢機動車回收的循環消費拉動不足,市場潛力有待激發。
為此,他建議,國補政策向需求側戰略轉型,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實施持續補貼、直接將優惠補貼給消費者,并延續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同時,優化汽車限購措施,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并加快推動二手車市場走向成熟,健全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體系,促進汽車循環流通。
朱華榮則在《關于我國主流燃油車消費稅改革的建議》中表示,我國汽車消費稅在對汽車產品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再征收一道消費稅,對促進我國節能環保、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合理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汽車已從原來的奢侈品向大眾消費品轉變,汽車消費稅的弊端也逐漸凸顯。
他指出,包括我國主流燃油車消費稅政策多年未變,與現實需求存在偏差;我國汽車稅費較多,用戶購車成本較高;消費稅在調動地方***積極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戰。
為此,朱華榮建議將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車消費稅稅率減半。與此同時,建議將車輛購置稅、汽車消費稅合并,保留一個稅種,并增加地方財政留成比例。
尹同躍則將目光聚焦至出口領域。他指出,2022年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產品性能和質量已逐步拉近與國際市場主要競爭對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韓在中國汽車主要海外市場所在國家均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日韓企業也因此享受更多優惠政策,這就造成中國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平等地位。
為此,尹同躍建議,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等單位研究進一步降低整車進口關稅,以便爭取更加互惠的貿易政策,降低關稅壁壘;商務部等部委加速與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市場所在國和地區簽訂貿易協定或關稅聯盟,制定與汽車有關的關稅政策。同時推進與已簽訂自貿協定國家的第二階段談判,將汽車納入協定目錄,加快汽車產品關稅互減的進程。
總的來看,走過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國汽車行業逆流而上,走出震蕩。進入2023年,市場環境逐步向好。在市場迎來平穩開局的當下,2023年全國***期間,汽車人也攜手為全年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