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汽集團發布了2023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公司2023年的營業總收入為7447億元,同比增長約0.0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1億元,同比下滑12.5%,扣非凈利潤為100.4億元,同比增長11.7%。銷量方面,上汽集團整車銷量約為502.1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售277.5萬輛,占比超過55%,同比增長2.5個百分點。海外市場銷售量為120.8萬輛,連續8年保持國內行業整車出口第一的地位。
在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上汽集團2023年15萬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達到了43.6%,比2022年提升了19.2個百分點。與上汽自主品牌相比,上汽集團合資品牌的銷量表現并不出色。上汽集團旗下最大的合資品牌上汽大眾2023年銷量為121.5萬輛,同比下滑8.1%,與一汽大眾的銷量差距逐漸擴大。至于上汽通用,其2023年銷量為100.1萬輛,同比下滑14.45%,下滑幅度更為顯著。
盈虧之間,高下立判!16家上市車企2023業績預告簡析
甲辰龍年首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大漲1.56%,以2910.54點收盤;深證成指上漲0.93%,報收8902.33點。
新年伊始,A股開市上演“龍抬頭”的同時,2023年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業績預告發布,也暫告一段落。
現在,是時候透過各家上市汽車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快報,對它們2023年表現,一睹為快!
1 兩大整車板塊普遍向好
截至龍年春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71家汽車業上市公司當中,共有37家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快報。
聚焦到由乘用車與商用車兩大板塊組成的整車部分,共有16家劇透了2023年經營情況,較一年前少了1家。
從整體上看可謂捷報頻傳,在這16家上市汽車公司范圍內,共有9家實現盈利(其中2家為扭虧為盈);7家出現虧損的企業當中,5家實現減虧,其余2家存在虧損加劇的可能。
不過,分看兩大板塊各自的表現,乘用車與商用車板塊的處境各有不同。
在7家乘用車上市公司當中,實現盈利的僅有3家。而除江淮汽車外,其余兩家的盈利增速明顯不比上年。
其中,比亞迪以預計290億~310億元歸母凈利潤位列榜單之首,不過由于基數不同,其同比增速較一年前動輒超過400%的水平相比顯著回落,預計同比增長74.46%~86.49%。
比亞迪在公告中十分自信地對業績變動原因做出了說明,首先是新能源汽車業務依托品牌力提升、出海銷量增長、持續擴大的規模優勢和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使其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此外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方面,受益于海外大客戶業務份額提升與安卓客戶需求回暖,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實現盈利增長。
長城汽車雖然以70.0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位列總榜第2位,但與上年相比,預計盈利水平將出現15.22%的下滑。
長城汽車在公告中表示,凈利潤低于上年同期主要受匯率收益影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汽車透露,由于公司計提年終獎金,導致2023年第四季度歸母凈利潤較第三季度環比下降。
相比某些造車新勢力停薪發不出年終獎,長城汽車發放年終獎可謂良心企業。
還記得春節假期前夕,有關誰才是車企年終獎“天花板”的消息刷屏汽車圈,比亞迪、長城汽車是傳統汽車公司領域內,經常被同時提及的兩家。
那么,為了“天花板”,兩家車企背后到底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還要等到完整版2023年報發布后一探究竟。
除上述兩家與江淮汽車外,其余實現盈利的整車企業均來自于商用車板塊,且無一例外的,商用車上市公司盈利同比增速均高于上年同期,僅有3家仍處于虧損狀態,與僅有3家盈利的乘用車板塊形成鮮明反差。
2 盈虧之間,誰缺席、誰掉隊?
在一睹16家中國整車上市公司2023年業績的整體水平后,有三家公司的表現值得關注。
首先是“銷量排名不見你,虧損年年排前列”的北汽藍谷。正像前文所述,北汽藍谷是7家處于虧損的企業中,與亞星客車同為或將出現增虧的企業。
不同的是,北汽藍谷預計歸母凈利潤同比變化在增虧4.3%與減虧4.85%之間,而公告顯示,亞星客車將注定增虧。
但即便如此,北汽藍谷仍以52億~57億元的虧損水平,再次墊底,且不僅是在乘用車、整車板塊中墊底,放眼37家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汽車業上市公司范圍,北汽藍谷同樣再次墊底。
此外是兩家缺席的上市公司:長安汽車和中通客車。
2023年1月30日,上述兩家公司同日發布了2022年業績預告,而時至2024年2月中下旬,仍未見到這兩家公司以公告形式發布2023年經營情況。
不過,透過中通客車2023年10月發布的三季報來看,中通客車2023年第三季度盈利增速放緩,但前三季度累計同比增長顯著,尤其是扣非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這讓人們對其全年業績抱有較高的期待。
此外,中通客車于2023年11月發布公告稱,公司新任命7名高管,其中,“80后”胡海華接任李百成,擔任中通客車新一任董事長,王興富接替彭鋒任總經理。高層人事更迭,中通客車的表現值得期待。
另一家缺席的,是乘用車板塊中的重磅角色——長安汽車。
雖然尚未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但透過三季報能發現,長安汽車2023全年業績有著不錯的基礎。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僅2023年前三季度累計歸母凈利潤就已經達到了98.82億元,不僅超越了2022全年水平,還實現同比增長43.22%。
對于長安汽車來說,值得關注的集中在扣非凈利潤與2023年第四季度的經營情況。財報顯示,長安汽車2023年前三季度扣非凈利潤為36.12億元,同比減少5.91%。
同時,長安汽車產銷快報顯示,其在2023年末的兩個月銷量環比持續下降,特別是大多數企業通常會沖擊全年目標的12月,長安汽車銷量同環比均出現下降,這對于其2023全年業績,特別是扣非凈利潤的表現會產生哪些影響值得關注。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長安汽車2023年末兩個月的銷量低調收官,但在2024開年首月,長安汽車則是迎來了十足的“開門紅”,2024年2月3日,長安汽車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海報稱,長安汽車當月零售量突破30萬輛。
2月6日,在長安汽車發布的1月產銷快報中,其1月銷量為28萬輛,雖不及官微海報的成績,但創下了2018年以來的單月新高,超越上汽集團位居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之首。
然而,在2月8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月度數據中,無論狹義乘用車批發、零售,還是廣義乘用車的批發與零售銷量,長安汽車均在20萬輛以內。
不同的統計口徑的確會出現不一樣的數據結果,但在動輒8萬輛的差異下,長安汽車的銷售表現到底幾許,對于2023年經營業績又造成了哪些影響,《汽車K線》將持續關注。
3 Views of AutosKline
2023年,中國汽車業提前進入到年產銷3000萬輛的時代。據統計,全年汽車行業營收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0,976億元,同比增長12%,利潤5086億元,同比增長5.9%。
翻看實現盈利的乘用車上市公司業績預告,會發現無論是比亞迪、長城還是江淮汽車,無不提到了抓住國際市場機遇、降本增效兩大關鍵詞。
而處于虧損的海馬、眾泰、賽力斯、北汽藍谷,雖然表面上看各有各的難題與苦衷,但本質上其實都是在“內卷“不斷加劇的市場環境中,任憑怎樣”燒錢“,都沒能在銷量上跟上節奏、實現盈虧平衡。
跨入產銷3000萬輛新時代,任何一家車企都同樣面對著新能源出海的機遇與挑戰,或是發揮先發優勢,或是憑借后發制人,伴隨行業整體轉型,必然會出現有人掉隊、有人領先的局面。
但《汽車K線》認為,對于那些暫時沒能跟上轉型節奏、缺席業績預告發布的汽車行業上市公司來說,就此而自亂陣腳、動作變形,其實反而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失誤。
盈虧之間,已經披露業績預告的16家整車上市公司高下立判。
那么,在“價格戰”中提前開啟3000萬輛時代的2023年,誰才是最大贏家?2024中國汽車上市公司又應該怎么干?還請持續關注《汽車K線》后續推出的2023年中國汽車業全部上市公司年報解析專題。
合資板塊表現不佳,上汽集團上半年銷量創三年新低
合資板塊表現不佳,上汽集團上半年銷量創三年新低
8月30日,上汽集團發布2023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集團實現合并營業總收入3265.5億元,同比增長3.3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9億元,同比增長2.54%。值得一提的是,在營收利潤雙增長的同時,上汽集團的上半年銷量反而是近三年來歷史新低。
合資板塊表現不佳,集團情況嚴峻
今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零售銷量952.4萬輛,同比增長2.7%,但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的累計銷量約207.2萬輛,同比下滑7.28%,其中一向表現強勢的合資板塊更是表現不佳。今年上半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品牌遭遇滑鐵盧,銷量有兩位數幅度的下滑,情況嚴峻。
其中,上汽大眾上半年銷量50.3萬輛,同比下滑12.42%;其上半年的營業總收入,從2022年上半年的的635.8億元下滑到了536.3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從2022年上半年的28.0億下滑到了5.3億。
上汽大眾旗下有大眾品牌、斯柯達、上汽奧迪,其中的銷量主力仍是大眾品牌,斯柯達和上汽奧迪的表現非常一般。而大眾品牌在燃油車時代建立的市場影響力在直線消退,品牌信仰在不斷坍塌,消費者對其燃油車認可度在不斷下滑,其新能源產品ID.家族系列等又并未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站穩腳跟,市場份額被不斷替代。
上汽通用銷量45.1萬輛,同比下滑11.0%,其上半年的營業總收入,從2022年上半年的的675.2億元下滑到了620.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從2022年上半年的22.8億下滑到了5.3億。
面對電動化趨勢,上汽通用也在積極推動轉型,但效果不佳。在燃油車方面,雪佛蘭、別克和凱迪拉克的市場份額一直在被蠶食,別克前不久上市的全新君越和君威,聲勢蠻大,但成果寥寥。新能源方面,雪佛蘭電動化幾無進展,別克和凱迪拉克倒是推出了競爭力頗為突出的新能源車型,但市場反響并不突出。
上汽通用五菱五菱銷售52.0萬輛,同比下降16.39%。其上半年的營業總收入,從2022年上半年的的329.7億元下滑到了269.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從2022年上半年的3.5億下滑到了0.4億。
上汽通用五菱是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轉型較為成功的品牌,如今它也跌下了神壇,曾經創造銷量神話的五菱宏光MINI EV風光不再,新推出的五菱繽果表現突出,但難掩整體頹勢。押寶在微型車市場上的上汽通用五菱,并未在其他細分市場打造出爆品,在微型車細分市場轉衰的情形下,終于是嘗到了苦果,銷量下滑是理所當然的。
出口亮眼,電動化轉型任重道遠
作為最早布局新能源市場的車企之一,上汽集團稱得上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實際上,上汽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研發燃料電池轎車,2006年強調要發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2012推出了首款純電量產車榮威e50,但這些措施均雷聲大雨點小,并未推動上汽集團在電動化的有效轉型,也未取得有效成果。
上汽集團新今年上半年能源車銷量約37.2萬輛,同比下滑5.26%。到現在,上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品牌非常多,但沒有一個能夠支撐起集團新能源的牌面,電動化轉型任重道遠。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團還是有表現亮眼的地方,那就是自主和出口,其中出口表現尤為出色。
自主方面,今年上半年上汽乘用車累計銷售41.1萬輛,同比增長12.3%;上汽大通累計銷售10.6萬輛,同比增長17.74%。自主品牌上揚的姿態凸顯。
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海外累計銷量達53.3萬輛,同比增長了40%,占據了上半年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如果不是有出口在支撐,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的數據一定非常難看。但隨著國際局勢變化以及國內企業出海競爭加劇,上汽集團出口喜人態勢能夠持續多久,是個非?,F實的難題。
盡管自主和出口表現亮眼,但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的銷量也僅為207.2萬輛,對于上汽集團全年600萬輛目標來說,上半年僅完成了34.53%,按照這個進度上汽集團要完成年度銷量目標幾無可能。關鍵在于,今年上汽集團能夠完成幾成銷量目標?
對于上汽集團來說,那個最好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在汽車行業營收、盈利水平龍頭的頭銜被其他公司奪走后,僅剩產銷第一的上汽集團和大盤相向而行。整個汽車行業回暖,上汽集團卻沒銷量明顯下滑。過于依賴合資公司的上汽集團,并未實現合資公司與自主品牌的均衡發展,在合資公司的產銷和利潤貢獻下滑的境況下,業績自然不容樂觀。進一步說,如果是下滑的態勢傳導到表現亮眼的出口和自主品牌,上汽集團又能如何補救呢?
上半年凈利恢復增長至70.9億,上汽集團進入轉型收獲季
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的財報反映了行業的變化趨勢。在經過近3年的轉型之后,上汽集團在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上,除了依舊“穩”字當頭,在上半年有些慘淡的行業情況下,能夠保持行業地位,并有所增長。而且,從財務數據來看,上汽已逐漸走出此前轉型的陣痛期,正站在一個新增長周期的開端。
具體來看上半年的財務數據。在2023年上半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銷售207.2 萬輛。上半年,我國汽車行業實現整車銷售1323.9萬輛,同比增長9.8%,但國內市場需求仍顯不足,在同期基數較低的情況下,同比增幅僅2.3%,尤其是燃油車市場同比下降6.4%。在這種背景下,燃油車占比80%的上汽上半年獲得這個銷量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上汽集團通過優化結構、降本增效,在營收上和凈利潤上實現了雙增長。其中,上汽集團合并營業總收入3265.5億元,同比增長3.34%,而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0.9億元,同比增長2.54%。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上汽集團時隔一年半之后,再次在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上回歸正增長。
而從利率能力來看,在核心的毛利率上和凈利潤率上,上汽在2023年上半年分別為9.67%和3.23%,毛利率和凈利率同比去年都實現了穩步提升。多個核心指標的改善表明,在盈利能力上,上汽集團已經處于恢復期。另外,從市場層面的表現來看,在2023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在持續增長,新能源汽車占比持續提升,除此之外,海外出口也是上汽在這兩年的重點發力方向,今年上半年其出口再創下新高。
就在8月29日,中船江南造船為上汽集團“量身定制”的首艘遠洋汽車運輸船(滾裝船)正式下水。這艘LNG雙燃料、低碳環保、擁有7,600車位的新型運輸船,將于2024年投入使用,計劃“常駐”歐洲航線和即將開通的澳新航線。2024年-2026年,7600、7800、9000車級共12條全新遠洋運輸船將陸續“入列”上汽安吉物流遠洋船隊。這將繼續拓展上汽的出口業務。
隨著下半年市場的進一步恢復,以及上汽集團旗下的合資、自主板塊在新能源汽車上逐步發力,上汽能夠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這也將有助于改善其經營表現。而另一方面,上汽集團在技術上的儲備正在逐步轉化為市場紅利,800V碳化硅電軸、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固態電池等創新技術正處于市場投放前夕,隨著明后年技術全面發力,上汽將進入改革的收獲季之中。
三大新利潤增長點形成
在年報“經營情況的討論與分析”部分中,屢屢出現的“發力新賽道”五個字,集中概括了上汽集團未來的成長性,而這在于新能源汽車和海外市場兩大板塊。這兩大板塊已經成為上汽目前增長最快的業務所在。而在新能源板塊,上汽已經啟動了三年行動計劃,以加快發展新能源車。目前上汽各個整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都在加速發力。
在自主品牌方面,智己汽車的LS7月銷量排名中國品牌30萬元以上純電SUV第一,隨著更具競爭力的LS6發布上市,其整體月銷量有望實現大幅攀升;飛凡汽車憑借“30萬內最舒適的轎車”——中大型純電轎車飛凡F7,月銷量保持同比高速增長。在合資板塊,上汽通用五菱拓展純電代步微車產品陣營,五菱繽果、寶駿云朵等新車正在加快放量;上汽大眾ID.系列,銷量逐月攀升,其中ID.3在7月銷量已經接近萬輛;而上汽通用在別克Electra E5、E4上市之后,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逐步打開,整體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突破萬輛。
對上汽集團這樣的大集團而言,在規模化上的優勢一旦出現,則起勢會十分快??梢灶A判,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兩大利潤板塊將會很快恢復正常。就新能源汽車來看,上汽集團8月8日發布的產銷快報顯示,今年7月,上汽的整車銷量約為4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約9.1萬輛,占比約為22%。自1月份以來,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一直保持“逐月環比連漲”。而今年前7個月,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46.3萬輛。而從去年來看,其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101.7萬輛,占比19.1%,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占比增長了約3個百分點。對于上汽這樣的巨艦來說,這種轉型可謂是又快又穩。
另外在出口方面,上汽集團這幾年也可謂是海外遍地開花。在明鏡Pro此前統計的歐洲主要市場銷量中,上汽的MG品牌在英國、愛爾蘭等國家都殺入前十之中。在上半年,上汽集團的海外銷量就達到53.3萬輛,繼續行業領跑,出口在上汽集團的銷量中占比也超過了23.8%,正在向國際化汽車公司快步進發。
當前上汽海外業務已經實現規模性盈利,并已經成為上汽集團上市公司層面的一大重要盈利來源。不過,上汽方面沒有對外宣布海外業務的盈利數字。根據上汽國際此前介紹,歐洲正在成長為上汽海外業務第一個“二十萬輛級”市場,其中新能源占比超過50%。上汽還在美洲、中東、澳新、東盟及南亞打造5個“10萬輛級”市場。上汽近期決定在歐洲建廠,目前正在選址之中。這也將是第一家在歐洲建立整車工廠的中國自主品牌。
另外,上汽奧迪在今年出現了新的情況。上汽集團在7月對外宣布,已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滿足中國客戶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
這次合作對于上汽技術輸出有著重要意義,上汽將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攜手奧迪聯合開發產品,開啟合資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雙贏新模式。在采用上汽平臺技術,也就是智己平臺之后,上汽奧迪的產品力將得到迅速提升,這對于上汽集團提升品牌和利潤能力都有積極作用。而這反過來則又會對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銷量形成促進作用。在高端品牌形成銷量規模之后,上汽經營情況將得到迅速改善,而上汽也會回到其應有狀態之中。當然,上汽正在拓展的新利潤點并不止這一個。
由此來看,上汽在未來已經形成了三大新利潤,分別是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和出口業務。
技術紅利爆發周期已至
要保證新利潤點的成立,技術是基礎也是核心。而對于上汽而言,其在2021年就表示將大手筆投入,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今年,上汽持續在研發上保持高投入,比如今年上半年其研發總投入79.54億元,創下6年來新高。研發投入直接超過了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0.9億元),這種大手筆投入在行業中不多見,也代表了上汽的決心和實力。
上汽曾對外透露,正在打造擁有“智慧的腦”“強勁的心”“敏捷的身”的全新“科技生命體”。
強勁的心,包括全新動力電池和全新一代電驅動系統等技術。在8月30日,上汽集團剛公告,公司將與清陶能源合資成立合資公司上汽清陶,聯合開發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成本均優于傳統鋰電池的新一代固態電池產品,加快固態電池產品在公司量產車型上的規?;瘧?。
在近期,上汽與清陶能源合作的固態電池已經亮相。據悉,與傳統磷酸鐵鋰電池相比,能量密度翻番、安全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續航輕松突破千公里。按照規劃,在2024年上半年,智己汽車搭載固態電池的高性能、長續航車型,將首先實現規?;慨a;而在2025年,智己、飛凡、榮威、MG將推出多款搭載新一代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型,并突破年十萬輛級的規模。
固態電池只是上汽為未來儲備的龐大技術池中的一小部分。在接下來,上汽會不斷拿出王牌技術。在“敏捷的身”方面,按照計劃,2024年,“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技術(VMC)”將首先在智己汽車的產品上落地。該系統是國內首個“以全域線控智能執行”為載體,融合了線控轉向、后輪轉向、四輪干式emb制動、四驅電機以及電控懸架等先進的運動控制平臺。
據悉,其可以實現橫縱垂三向六自由度的協同控制,包括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