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特斯拉中國官方顯示,ModelY后輪驅動版售價上調至263,900元,ModelY長續航版售價上調至304,900元,ModelY高性能版售價上調至368,900元,漲價幅度均為5000元。有汽車行業剖析師對記者示意,雷軍在新車性能、性能、研發和定價等一系列目的上對標特斯拉,更多的是營銷手腕,理想上,特斯拉和小米的用戶群差異很大。
3月28日晚,雷軍在北京舉辦的小米汽車上市頒布會上說總有一天,咱們將超越保時捷。業內人士指出,只管雷軍把保時捷作為趕超目的,但理想上,整場頒布會,雷軍都在不時對標世界新動力汽車的領軍企業特斯拉。雷軍誨人不倦地經過新車性能、性能、研發等多方面的具體數據展現小米SU7優勝于特斯拉Model3。做手機的都是營銷巨匠,氣氛和節拍帶得好。有汽車行業剖析師對記者示意,雷軍在定價等方面故意對標特斯拉,更多的是營銷手腕,理想上,特斯拉外圍用戶和小米米粉的差異很大,未來特斯拉和小米汽車用戶群的差異也會很大。
小米汽車定價,準備顛覆行業?
明明是炎炎夏日,小米卻能感受到更甚于深秋的涼意。不,更多的還是來自于印度的涼意。
6月9日,印度執法局發布文件稱,因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該局已經向小米相關公司及銀行發出正式通知。
而這也意味著,出于該指控,印度此前已經扣押的小米共555.1億盧比資金,約近50億元人民幣,將會被正式沒收。
“are you ok”今猶在,不見當年小米人。
誰能想到,小米布局多年的印度市場,竟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甚至印度***還在無理要求,任命印度籍人士“當官”,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
顯而易見,這一事件必將影響到小米手機業務的整個國際市場布局,甚至會給其剛剛有所起色的國內市場,造成負面效應。再加上如今坊間盛傳,今年下半年華為即將回歸5G的消息,更是令小米手機面臨著嚴峻升級的競爭態勢。
如此焦頭爛額、一片狼藉之下,小米還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去推動小米汽車的極速前進嗎?
可能與所擔心的恰恰相反,小米汽車卻是實現了另外意味上的一大步推進——講一個造車不掙錢的故事,進而突出小米汽車的價值平權。
“雷總已經說服董事會,將小米汽車的硬件整體利潤率定在1%以下,后期靠軟件和生態體系掙錢?!?剛剛不久前,有小米供應鏈內部人士稱,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定位類似特斯拉Model S,但價格更便宜,或與埃安的昊鉑GT對標。而除了車型定位之外,其硬件整體利潤率定在1%以下的信息量,卻是更加值得疑問。
如果硬件不掙錢,那小米汽車的定價,會進一步拉低嗎?如何實現,背后的風險大嗎?如此與行業背道而馳的做法,小米汽車是會破而后立,還是“竹籃打水”?
把供應商,逼至崖邊
其實從小米汽車正式官宣開始,大家談及最多、期待最多的,可能就是小米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能力。
究其原因,無外乎小米曾經“整治”山寨手機的輝煌戰績,太過令人印象深刻。相對應的是,如今市場上,電動汽車價格普遍偏貴,以及價格戰的來襲,令消費者對小米汽車性價比的期待,直接拉到了最大值。
但整合供應鏈,真的那么容易?
3年疫情期間,“缺芯貴電”是汽車行業如何都不能忘卻的前車之鑒。
可以理解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日益臨近,芯片、電池的需求呈現出指數增長態勢,再加上彼時疫情等非主觀因素的影響,制造、生產、交易等各個環節,都遭遇到了難題。
也正是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掮客”們開始興風作浪。炒作、囤貨居奇等,總之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當5毛錢的芯片被賣到500塊,5萬元/噸的碳酸鋰飆漲到60萬/噸,整個市場的不健康性,已經不言而喻。
時至今日,雖然屬于芯片、電池的市場動蕩,逐漸平和了下來。但不應忽略的是,各種新興事物的復雜性、追逐利益的人心等,注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建立、整合,是“地獄級”困難程度。
硬幣的另一面是,除博世、寧德時代這樣的零部件巨頭之外,大部分中小零部件供應商,正面臨著利潤危機,甚至是生存危機。
也是在不久前,一封《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刻不容緩——致長安汽車采購部的申訴函》,揭開了汽車行業鮮為人知的一面。
該函提及,為應對部分車企降價引起的汽車市場部分車型滯銷,長安汽車公司采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向其數百家供應商貿然發出“基于生存、戰略、競爭、客戶-共同應付-致供應商伙伴的函”,通知和宣布將強行對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款10%。
對此,長安汽車回應稱,“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系不實信息,就“詆毀商譽”行為已經報警。
總而言之,該事件真假,有待警方調查;但不難推測的是,面對價格戰的壓力,車企們確實也會做出一些壓縮成本的動作,這里首當其沖的便是零部件供應商們。
“今年真的很‘卷’,主機廠不僅要求我們價格更低,在供貨周期上也要求盡可能快,‘價格戰’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時間戰’?!?某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
實際上,當零部件供應商被逼到“懸崖”邊上,車企們如果繼續無休止地壓榨下去,大概率會面臨“雞飛蛋打”的局面?;蛟S車企無所大謂,換一家供應商就是了,但對于依舊處于建設初期的國內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而言,必然是不小的損害。
所以,話又說回來,小米初入汽車行業,作為后來者,又該如何應對這些車圈“潛規則”?換言之,如果沒有零部件供應鏈的議價能力,僅空口白牙說通過1%硬件利潤率讓利給消費者,最終價格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嗎?
定價規則,誰能顛覆?
5年前,雷軍就曾發布過一個類似1%的數字——5%。
2018年4月,在武漢大學舉行的小米6x發布會上,雷軍表示:“小米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后凈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5年后的今天,如果關于“硬件利潤率1%”的說法為真,那么小米汽車或許真的是想1:1復刻手機行業的打法。而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方式,也很有可能重新書寫新時代汽車價格的定價規則。
只不過,顛覆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風頭正勁的理想CEO李想,公開宣稱:一個有基本常識的汽車企業,在產品立項的時候普遍會把產品的穩定毛利率設定在15%-25%之間。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曾分享過一組數據:今年1-4月,汽車行業利潤率3.9%,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4.9%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偏低。
不難看到,無論是崔東樹所言說的市場現狀,還是李想給出的市場判斷,都與小米汽車1%的硬件利潤率,相差甚大。反之,如果小米汽車真的實現了1%的硬件利潤率,那么僅靠軟件和生態掙錢,行得通嗎?
小米確實家大業大,經得起“燒錢”,但沒有正向健康的盈利循環,大概率會像王傳福所勸解的那樣,“又費錢又耗費時間”,最終不了了之。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還有,如今的汽車市場,確實在變,包括行業爭議聲很大的定價規則,小米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如今新時代的汽車市場,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們,除了市場、成本、需求、競爭等基本定價因素之外,他們在錨定產品價格區間的時候,主打的就是一個“卷”字,疊加“差異化”的附加值。
以蔚小理三家為例,做為新勢力表率,其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比如蔚來賣“服務”,理想賣“家用”,小鵬賣“智能”,長期以來,三家也各自打上了自己的標簽。
但市場終究是發展的,經驗主義比不上實際主義。
近段時間,對比理想汽車的風光,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的表現,多少有些底氣不足。而且從銷量上來看,定價與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存在著統一協調的關系。
或許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近日的小鵬G6預售價定了個22.5萬元的低價;蔚來則全系降價3萬元,ET5 Touring與ET5同底價,用以討消費者“歡心”。
事實上,小米汽車即將面臨的也是同一問題。
盡管由于明年上半年才上市,小米汽車完美躲過了芯片荒,躲過了高漲的動力電池成本,也躲過了此時如火如荼的價格戰;但毋庸置疑的是,到了明年的這一時刻,市場上會有更多的好產品,也會變得更“卷”。
向卷而生,如果小米汽車沒有撒手锏,淪落至“泯然眾人”并不新鮮。當然了,如果到了上市的最后時刻,小米汽車依舊遵循此前曝出的26萬元起的價格,那么廣大的米粉們,恐怕也會驚恐地連夜跑路。
這個汽車市場行業啊,或許只有足夠的低價,才能顛覆吧。而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全球最速,小米志在必得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個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在2021年3月30日那個晚上,雷軍鄭重給出了他對小米汽車的承諾。
在宣布造車1000天以后,小米汽車的正向研發技術正式登臺了。
「小米汽車將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這將是汽車工業技術范疇的一次重大跨越?!?雷軍的語氣寫滿了「篤定」,而更重要的是,小米汽車確實有這底氣。
小米不是第一個互聯網跨界造車的代表。
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兩次拜會過馬斯克,當年他就成為了特斯拉車主,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
但此前小米一直沒有造車,雷軍曾給出過這樣的解釋——「小米現有業務有著巨大體量,還有巨大提升空間,仍需要專注,而汽車業務體量也特別巨大,我們一定要避免貪多嚼不爛?!?隨著后來集團業務的持續穩定增長,小米也將目標劍指新的方向。
汽車,成為了構建小米智能生活下的嶄新一環。
今年10月26日,在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宣布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
以人為中心、將「人車家全生態」有機整合,這是小米在下一階段重點攻克的課題。
按照小米的判斷,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汽車工業與消費電子工業、智能生態的融合。
對此,雷軍就列出過小米造車的種種優勢:
小米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小米擁有業內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有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可以復用;小米有強大品牌積累、厚實的用戶基礎、超1000億元現金儲備等等。
在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小米沒有理由不造車。
2021年3月30日,小米做出了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正式造車。
怎么造?
小米汽車團隊全員,開了三天三夜的會,團隊在會上明確了共識——「造車,百年賽道無捷徑。堅持正向開發,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
為此,小米首款車型Xiaomi SU7研發投入超百億,研發團隊有3400多名工程師,包括上千名技術專家。
作為參照,雷軍指出一般車企做一輛車,大概用三四百人,10億、20億的研發經費。
「我們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在有這樣的把握以后,反正我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方式來做的?!?小米汽車在Xiaomi SU7身上,做到了不惜成本。
再者,此前小米還表示“10年內投入100億美元”,可見小米造車并非以試水心態入局,而是真正押上了全部。
這是一場志在必得的戰役。
造車究竟有多難,小米很清楚。
面對著由特斯拉開創的智能電動先河,小米汽車還需給出更具自身特色的表現。
「打造移動智能空間,打通人車家全生態」,這是它給出的回應。
為此,小米從7年前開始做小米澎湃OS,投入超過5000個工程師,從底層全面重構操作系統。
有專家表示對于小米而言,「科技大廠,生態造車」,這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可落地的決策。
在此基礎上,雷軍給小米汽車提了一項原則——守正出奇。
意思是指,小米要充分尊重汽車行業規律,確保把第一輛車做好,再在這個大前提下創新。
在此理念下,Xiaomi SU7作為首款車型,小米并不希望大家只記得智能化賣點,于是它決意要在傳統項目上做出成績。
實際上,Xiaomi SU7從命名上就強調了自身價值取向,其中“SU”正是「Speed Ultra」的縮寫。
雷軍指出,新車的定位是「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
而要實現「高性能」特點,Xiaomi SU7在自研電機部分就下了極大苦功。
HyperEngine V6/V6s,這是小米自研超級電機的定名。
其中「V+數字」的命名規則,實際是在對標過去大排量燃油發動機的命名做法,小米從中就再強調了其「高性能」的取向。
為了達到高性能,HyperEngine V6/V6s電機通過AI仿真優化轉子應力,達成高轉20萬次轉子結構拓撲,順利找得高轉速下最優的轉子應力分布。
其次,為取得極致效率,該款電機的定轉子氣隙極限縮減至1.3mm,由此降低了磁阻來實現高性能。
從結果來看,該電機劃分為了最大功率220kW/275kW的不同版本,最高轉速達到rpm的尖端水平。
作為參照,極氪001 FR電機的最高轉速為rpm,至于電機轉速同為rpm的智己LS6,其最大功率為215kW。
極氪和智己,分別背靠著傳統大廠的吉利和上汽。
不過,這兩者的電機相比于HyperEngine V6/V6s電機,都同樣存在著弱項的表現。
可以說,小米一出手,即達到了行業第一梯隊。
然而,這還并沒有結束。
達到第一梯隊,這只是小米汽車的入門標準線。
更進階的HyperEngine V8s電機,轉速高達rpm,這才是小米的終極實力。
官方指出,這是全球最高轉速電機,刷新行業轉速天花板,并且小米還喊出了「兩年內行業領先」的豪言。
要想實現如此高的轉速及性能,小米決定實現全自研的定轉子設計,并且還要給轉子做足保護方案。
因此,相比于一般行業采用碳纖維完成包覆的做法,這次小米是直接從材料學源頭上去攻克。
最終我們看到,該電機首發應用了960MPa最高強度特種硅鋼片,強度是行業主流的2倍多,有力保障了電機的耐用度。
另外,相較于多數電機采用冷卻水槽或單向油冷散熱,坐擁全球最高轉速的HyperEngine V8s電機,自然不可能以簡單方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