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獲悉,日產將在即將到來的北京車展上展示其HyperForce純電動概念車以及FormulaEGen3賽車,這也是這兩款車型在中國的首次亮相。同時還有多款基于中國市場需求開發的新能源概念車型。除此之外,日產還攜手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向消費者展示前沿技術與產品。
HyperForce純電動概念車是一款高性能車型,采用純電驅動技術,旨在提供極致的駕駛樂趣。同時,這款車還采用了創新的技術與設計理念,實現了性能、環保和先進安全設備的完美結合。從外觀設計上看,車頭的大燈組采用了三條LED燈帶,與內凹的前臉設計完美融合,展現了強烈的現代感和未來科技感。車身側面線條動感而鋒利,配備了巨大的碳纖維輪圈,車尾還裝有夸張的擾流板。雖然目前還無法得知其具體性能參數和內部配置,但從外觀上看,這款車已經足夠令人期待。
日產還將攜帶目前正在參加ABB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界錦標賽的FormulaEGen3賽車亮相北京車展。作為代表日產FormulaE車隊參賽的車型,FormulaEGen3賽車在第十賽季比賽中連續三次登上領獎臺。隨著5月份中國上海站比賽的臨近,日產FormulaE車隊將向中國消費者和車迷們展示電動賽車的獨特魅力。
日產在此次北京車展中展示的概念車型和FormulaEGen3賽車都代表了其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最新探索和創新。同時,這也反映了日產汽車對于下一代超級高性能純電動車型的無限憧憬。以上是日產最新概念車消息,相信很多車迷都對其期待不已。
日產汽車首款純電動跨界SUV Ariya亮相北京車展
日產全新純電動跨界SUV車型——日產Ariya首次亮相北京車展,Ariya是一款基于日產聯盟最新的CMF-EV平臺打造的全新的純電動跨界車,預計于2021年年中率先于日本市場上市,售價約500萬日元(約32.63萬人民幣)。
外觀方面,量產版的日產Ariya基本延續了此前發布的概念車的設計,前臉采用日產標志性的V-Motion設計理念。內飾采用環抱式設計,配備ProPILOT2.0智控領航技術。車身尺寸上,大小介于逍客和奇駿之間,長寬高分別為4595mm/1850mm/1655mm,軸距為2755mm。
新車百公里加速僅需5.1s,擁有87kWh和63kWh兩種容量,WLTC工況下續航分別為610km和483km。
日產純電動跨界SUV車型-日產Ariya
此次車展,日產汽車還帶來了全球首款量產純電動車型——日產聆風。此款車型自2010年上市以來,累計產量已超過50萬臺。
日產聆風
日產第七代天籟ALTIMA、奇駿與逍客也亮相本屆展會。這三款國產車型率先搭載了屢獲殊榮的日產ProPILOT超智駕,到2022年,日產汽車旗下70%的車型將搭載ProPILOT超智駕,同時,這三款車型還配備了日產汽車最新的NissanConnect超智聯,到2024年,日產汽車將有9款車型搭載NissanConnect超智聯功能。
日產第七代天籟ALTIMA
日產逍客
日產奇駿
為紀念日產汽車標志性車型日產GT-R在過去50年帶給車迷的激情與樂趣,日產汽車與意大利都靈的設計公司Italdesign合作,推出了限量版車型-日產GT-R50byItaldesign。
日產GT-R50byItaldesign
北京國際汽車展有哪些概念車
概念車預示了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 此次北京車展的一大特點是,許多跨國公司的設計師都親臨展會,剖析各自作品的設計理念,用設計語言描述了未來的汽車樣貌。 在北京車展開幕前一天,通用汽車公司攜手上海通用,舉辦了名為“設計師之夜”的主題活動,推薦的重點車型之一就是雪佛蘭WTCC Ultra概念車。 據通用汽車亞太執行設計總監大衛·里昂介紹,通用希望嘗試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以前瞻性的設計語言來演繹雪佛蘭悠久的賽車傳統。 設計師們把車前窗向前推進,制造出前沖的感覺,而前車門卻設計成向后傾斜的狀態,制造出更強烈的速度感,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吸引那些德國大眾此次展出的Concept A概念車同樣引人注意。 曾有人說這款車有可能采用高爾夫的制造平臺實現量產,但從外觀看,它與高爾夫卻有著天壤之別。 Concept A的前臉依舊是大眾的V字鋁合金面譜,但Concept A多了幾分新意:鉻合金面板雖然仍貫穿了整個車頭,但Concept A并沒有采用帕薩特和速騰身上那種拋光的鋁合金材質,而是進行了拉絲處理。 純黑色的格柵下部與鍍鉻前保險杠合為一體,經過格柵兩側一直向上,沿著發動機蓋面兩條突起的線條一直延伸到A柱,形成一個完整的V字造型。 配上車頭的大燈,使整體扮相更加時尚。 德國大眾設計部門的傳播總監羅德格·弗爾頓曾透露,這樣的設計很有可能在今后量產的多款大眾SUV上出現。 此次寶馬公司展出了MINI概念車,它是面向那些崇尚獨特駕駛體驗、熱情外向的客戶開發的。 外觀采用了具有銀色和灰色互變效果的衛星銀多層油漆,非常奪目。 此外,雷諾概念車Zoe,也將產品定位于追求時尚的未來的年輕消費者,它的獨到之處是車門的不對稱設計和“記憶”功能,該功能可以記錄個人愛好,通過選擇喜歡的音樂、預設座席角度和后視鏡風格等,來打造個性化的駕乘天地。 更體現人文關懷各款概念車除了拼外觀,在內飾的設計上也是煞費苦心。 此次北京車展,馬自達帶來了一款名為颯爽的概念車,體現了馬自達B級轎車未來的發展方向。 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后座,只是由幾個具有座椅形狀的車內裝飾物充當起了后座的角色,非常有創意。 薩博Aero X是通用展出的另一款概念車,它的內飾展現出簡潔和前衛的設計理念,但卻非常人性化。 車內部沒有傳統按鈕,也沒有木質飾板,內飾非常簡單。 車況信息顯示屏、前儀表板和中控臺由一層透明材料覆蓋。 一個鋁質三維多功能控制桿,位于兩個座椅中間,控制著頂篷的開關,這個控制桿中間還有一個綠色按鈕,只要駕駛者按下按鈕,汽車就可以啟動。 這款車的后部有一個多功能儲物區,在主行李箱下面是一個抽拉式儲物格,可以把較臟的戶外運動裝備與其他行李分開存放,設計得非常周到。 雪佛蘭WTCC Ultra的內飾也很有特點,為了合理分配重量,司機的座位被盡量后置,而且壓低。 前門內把手也比通常的位置更靠后,方便使用。 演繹超現實主義造型有些概念車已經長得不像汽車,如果見過豐田I-swing,這種感覺就會更強烈。 豐田I-swing的“前輩”i-unit,曾在多次國際車展上出盡風頭,作為i-unit的改良款,I-swing繼續朝著新型交通工具的方向前進。 它只有3個車輪,駕駛者用陀螺儀來保持平衡,可以根據不同的行車狀況自由控制駕駛方式,比如路況擁擠時,它可以直立起來,用兩輪行走。 I-swing的車身材質是有彈性的氨基鉀酸酯,比起i-unit,它的外觀更加緊湊。 這樣超前的車型,實現量產還需要等待些日子。 此次日產展出的概念車主打可愛牌,PIVO概念車吸引了眾多眼球。 它是一部電動汽車, PIVO最特別的地方是上部車體可做180度旋轉,不必再為倒車入庫而發愁,只需旋轉180度,即可正向開車入庫。 PIVO圓潤的造型和小巧的形象很卡通,乳白色的外殼、玫瑰紅的車內顏色,看上去就如同一個玩具。 日產汽車公司有關人員介紹,這款車的設計理念就是讓駕乘者感覺舒服,讓旁觀者覺得好玩,尤其是女性乘客會覺得它“溫柔可愛”。 因此,這款車又被稱為“溫柔車”或“夢之車”。 日產PIVO的創新設計展示了未來汽車發展的幾種可能———前進后退自如、小巧可人、盡顯迷你車型的空間使用優勢。 有業內人士預測,10年后PIVO就有可能成為暢銷車型。 追求速度感的年輕消費者的注意。
【數讀】北京車展,那些轟轟烈烈地來,那些揮揮衣袖地走
導讀:歷盡不確定因素,2020年的北京車展終于順利舉行。從春之萌芽到秋之金燦,汽車市場也經歷了起伏振蕩。展望未來五年,汽車行業的大趨勢是什么?北京車展隱藏了怎樣的數字密碼?
這篇文章寫在國慶假期中,北京車展接近尾聲了。很多事情,仍值得回顧與總結一番。
2020年,波譎云詭,最常見到的一個詞是“不確定”。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不確定因素充斥其間。
就好比“特朗普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引爆了一顆不確定性的炸彈,波及美股,影響時局。
我們將話題收回到國內汽車市場。北京車展得以順利舉行,這意味著國內車市正在從不確定性,走向確定性。市場趨暖,形勢趨穩,在最后一個季度,且看能夠搶回多少失去的歲月。
7月、8月,新車銷量“兩連漲”,同比增幅均超過了7%,上半年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正在徐徐釋放出來。
今年的北京車展,相當于一個錨點,趕在國慶前,傳遞出積極的信號,為整個行業加油打氣,同時,擔當未來幾年的行業風向標。
大浪淘沙,有喜有憂
北京車展,兩年一屆。主辦方一般會公布這樣一組數據:
2020年北京車展,展出車輛有785臺。其中包括全球首發車82臺(跨國公司首發車14臺),概念車36臺,新能源車160臺。
我們又翻出了2018年的車展數據。
2018年北京車展,展出車輛有1022臺。其中包括全球首發車105臺(跨國公司首發車16臺),概念車64臺,新能源車174臺。
對比之后,有一個結論非常明顯。2020年北京車展,其規模縮小了。不僅展出車輛總數減少了,首發車、概念車、新能源車均減少了。
不過,暫時還不能說,車企正在逃離北京車展。這應該是近兩年來,汽車市場寒冬刺激下,優勝劣汰的結果。
車市的中堅力量還在堅守,步步為營,暢想未來。那些被邊緣化,游走于生死線上的車企,的確沒有能力參展了。
于是,北京車展變成了“晴雨表”,孰憂孰喜,當下立判。
誰在逃離,誰在堅守?
參加北京車展的汽車品牌,我們將其拆分為三大勢力,主要有新造車、傳統自主、傳統外資。
1.新造車
仍記得2018年,那是“新造車”最輝煌的時刻。時值北京車展,最是“秀肌肉”的好時機。你還記得那張流傳甚廣的新勢力品牌圖嗎?當時來參展的新造車非常多,一度留給行業諸多錯覺,好似顛覆的時代到來了。
但進入2020年,新勢力的各種BadNews頻出,之前埋下的雷,一顆顆被引爆。如今仍能夠在北京車展亮相的,只有蔚來、威馬、小鵬、哪吒汽車等。
其中,天際和華人運通剛有新車上市,分別是天際ME7和高合HiPhiX,更需要借助北京車展增加曝光量,所以也來了。
另外,理想汽車也進入了平穩發育期,只是沒有來參展。
新造車的洗牌更快更狠。拜騰、博郡深陷泥潭,前途汽車好像看不到前途,云度偏安一隅不知所蹤,愛馳好久沒有新動作,奇點、艾康尼克,印象最深的只剩名字了,至于賽麟,更是掀起一場騙局大討論,落得一地雞毛。
2.傳統自主
上一輪自主品牌崛起,首先是搭上了SUV爆發式增長的快車,再者是趕上了低線城市首購需求的紅利。所以,自主品牌百花齊放,頭部尾部都能感受到時代的慷慨饋贈。
近兩年,車市進入低迷期,銷量同比負增長,尾部品牌紛紛陷入求生艱難的困境,缺席今年的北京車展并不意外。
眾泰汽車,山寨功力爐火純青,但今年看不到皮尺部的身影,缺乏原創動力終究命不久矣。力帆汽車很久沒有存在感了,偶爾會在股市新聞中看到力帆的消息,僅是因為和眾泰一樣,被打上了ST的標記。
漢騰、幻速這些品牌,正湮沒于時代的風沙。華晨汽車、一汽夏利,也在躊躇中暗自凋零。海馬汽車更無力參加北京車展,沒有新車,經銷商紛紛退網,還需要賣房進行自我拯救。
尾部品牌退出,空缺市場誰來填補?優先給到了頭部品牌機會,“二八原則”更加明顯。吉利、長城、長安等品牌,反而可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甚至于,這些比較大的自主品牌,還可以衍生出不同定位的子品牌。比如,吉利的領克、幾何,長城的WEY、歐拉,北汽的ARCFOX,還有東風的嵐圖。
3.傳統外資
相比之下,傳統外資的淘汰率更低一些。他們的產品價位更高,而豪華品牌、日系品牌在經濟下行期反而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所以,這次缺席北京車展的外資品牌主要有法系的雷諾和DS。雷諾已經退出中國市場,DS雖聲稱不會退出中國市場,但其合資公司已重組,發展前景并不理想。
今年的北京車展,確實少了很多喧囂。而為了嚴控疫情,入館客流量也沒有之前那么多。在這個容易引發愁緒的秋天,穿越喧鬧,或許更需要我們看清行業大勢的脈絡。
電動智能,尋找機遇
在文章開頭,我們對比了2018年和2020年北京車展的規模情況。就新能源車的“絕對量”而言,2020年減少了。
但是,如果算一下新能源車比例,也就是將新能源車數量除以展車數量,2018年是17%,2020年是20%,該比例明顯上升了。
如果再去觀察車展上亮相的概念車,基本都以純電作為驅動系統,再輔以諸多智能化暢想。
幾乎可以確定,電動化、智能化已為行業大勢所趨。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傳統外資品牌已紛紛朝著電動化轉型。自主品牌十年間建立的先發優勢,會不會在外資品牌的沖擊中紛紛崩塌呢?
大眾在柴油機上栽了大跟頭,這次朝著電動化轉型相當決絕。當然,大眾的底氣在于MEB純電架構已經搭建完成。這次北京車展,南北大眾的國產ID.4雖未登臺,但已經發布了預告信息,預計10月底正式亮相。
我們絕不是說,大眾的電動化之路就一定勢如破竹。以ID.3為例,就曾因軟件問題遲遲無法交付。但是,大眾有著比較強的品牌力,覆蓋面非常廣的銷售渠道,如果想推進電動化,更加容易一些。
況且,ID.4海外版已經亮相。雖然三電系統不能說是行業領先,但基本不差,可以滿足當前所需。而且,ID系列也承載著大眾數字化座艙的諸多設計理念。智能化為何總是與電動化捆綁在一起?因為智能化需要的電能,電動車更容易充分保障。
在這屆北京車展上,同屬日系的日產、本田、豐田,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概念車或量產車型。
日產帶來了Ariya概念車,預計明年可以量產落地?;蛟S是因為與雷諾結盟的關系,日產的國際化視野更廣一些,在電動產品的推進中,更加激進。
而且,日產很早就有聆風純電車型推出。在電動化領域,日產并非新兵,而是老將。
再來看Ariya這款車,車身寬,軸距長,前后懸短,已經具備了純電架構下的SUV形態。在日系品牌中量產時間最早,日產Ariya有更大的機會搶占先機。
本田推出了SUVe概念車,特點是側面門為剪刀式開啟,但內飾情況、尺寸數據、動力性能均未公布,具體量產時間并不清晰。
從目前看,本田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重心,仍然集中于插電混動車型。比如,這次車展,本田帶來了CR-V插電混動版,進一步提升主要車型的銷量,或許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豐田在電動領域的認知,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
這屆北京車展,豐田主要帶來了兩款概念車,分別是小巴造型的e-Palette概念車,主要用于展示L4級自動駕駛,另一款是Mirai氫燃料電池車,劍指氫動力。
姑且沒有看到真正來自純電架構的準量產家用車,在豐田眼中,或許就是這樣的節奏,一步一步走,不求跨越,但求穩妥。
今年以來,豪華品牌春風得意。在推動電動車發展的策略上,奔馳、寶馬、奧迪保持了共識。
奔馳展臺的新秀是新一代奔馳S級,該品牌的電動產品早有推出,即奔馳EQC。對應的,寶馬這次帶來了純電iX3,以及代表最新設計風格的i4。
但不得不說,奔馳EQC和寶馬iX3與其對應的燃油車共用了大量的技術。他們有包袱,無法做到完全意義上的革新,無論是產品定義,還是市場定價,只是將純電車型當做燃油車型的補充,想走量并不容易。
想一想,特斯拉Model3為何頻繁降價,首先是成本確實降低了,再者是價格更低,電動車才有普及的可能性。
至于奧迪,對應有e-tron車型。理論上,奧迪身后是大眾集團,在研發純電平臺上可以共享技術,分攤成本,效率也應該是最高的。但e-tron仍沒有施展開拳腳,期待其更大的顛覆價值。
寫在最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今年的北京車展并不像往日那么喧鬧,開始為行業留足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格局洗牌初現崢嶸,但存量競爭仍將持續,頭部品牌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行業變革勢不可擋,電動化、智能化大勢所趨,當外資品牌紛紛轉型的時候,自主品牌更需努力了。
消費者會選擇,怎樣的產品更好,怎樣的產品更值。